比如像杜维明讨论启蒙,其实质还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所提出的是多元的现代性,而不是拒斥现代性。
程颐克己复礼诠释虽被引入《论语集注》,但朱熹强调的是其克己复礼为仁的整体诠释,更为突出的是其皆归于礼之复礼诠释。所谓气禀之私,还得从气禀说起。
(一)克胜私欲须向里用力 《集注》颜渊问仁章正面指出,克,胜也。[19]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06页。对于特殊遭际下知识分子的此类心态,刘子健有所揭示,在悲哀和困惑中,许多知识分子不可自抑地转向内省和回顾。[30] 唐宋以来,佛道日炽。答颜子处是就心上说工夫(《语类》卷42,第1074页),‘克己复礼,就心上说。
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句时,范宁言向乱世之主:乱世之主,不能一日克己,故言‘一日也。(《语类》卷41,第1061页) 朱熹用这句话诠释和评价《视箴》操之有要,视为之则。没有完成这个过程,或者在不完整的条件中完成这个过程,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但这一技术的发展,还蕴涵着一种更积极的意义,即全面优生的可能。其最好的理由是造就天才,因为人脑储存的知识与思考的速度无法与机器相比,阿尔法狗的胜利就是证据。技术上如何实现不知道,但我们假定它最终会弄假成真。由于寿命增长慢,这个变化过去并没有在哪个历史时段突然变成为问题。
同时,对人性可能造成影响的高科技,也有影响程度不同及可控情况的差别,必须分开认识。⑨由此可见,由政府买单,发展人类制造业,说不定是一种得人心且有市场前景的构思。
而且子女成家后也有分家的制度。它不仅可以消极地去除某种先天缺陷,而且可能积极提升生命的质量,包括体格甚至智能。更早的时候,康有为写《大同书》,展望理想社会的蓝图,原则就是通过破九界以达至人人平等的境地。⑥这有其道理,但前提是人类要有足够的自觉,不然就会像尤瓦尔·赫拉利所担心的:除了去掉先天缺陷之外,谁不希望自家的女孩儿比别人家的更强,记忆力更好,性格更开朗呢?而且,就算你不想对自己的孩子这么做,如果邻居都这么做了怎么办?难道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又如果本国政府禁止对儿童做基因工程,但某个国家对此毫无限制,于是制造出许多了不起的天才、艺术家和运动员,遥遥领先于全世界,又该怎么办?于是,我们就像这样一小步一小步走着,等到哪天,就会有孩子基因类型目录任君选择。
即便机器人眩惑了你,你自己也不存在认同问题。而一旦个人寿命延长与欲望的扩展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异或解体,就会严重削弱亲情,从而降低人类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跨代合作的意愿。其重要举措之一,是孩子的养育公产化。舞台魔术可以看作早期虚拟技术的古老形式,接下来变化就不一样了。
平等主义者可能乐观其成,因为家是私有制最后的堡垒,是人类不平等社会关系的现实基础。所谓亲生骨肉血脉相连等说法,就是形容至亲之情的用语。
这是人性固有的倾向之一。而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最大的稀缺就是生命时间的稀缺。
一种是生命各个阶段按比例放大。【作者简介】 陈少明:中山大学哲学系(Chen Shaom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un Yat-sen University) 进入 陈少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家伦理 人性 高科技 。但是,它不保证会泽及其他族群或国家,特别是在充满利益竞争的国际局势下。(《荀子·子道》) 自知首先是有自我意识或能自我认同,包括对自身欲望的感知、追求、克制与超越的能力。因此即使有人秘密从事相关的实验,它也不会有失控之虞。【内容提要】 本文的论题以现代高科技对人类的影响为背景,不过它关心的不是机器是否会变成人,而是人是否会改变自己本性的问题。
婚姻关系的复杂,不是导致家庭关系的凝聚,而是松散。因此,入梦是把梦想当真实来体验的过程,它是另一层次上的虚拟现实。
它存在一个两种倾向互相拉锯的过程,一个是家里往家外扩张,另一个是家外向家里入侵。其实,即使我们没有这么乐观,也不怀疑寿命加速延长这一趋势。
一醉解千愁,既然醉酒可以消愁,那何妨直接做梦呢,功效定当不同。首先在梦中没有被体验者怀疑识破的可能。
许多人特别是影视作者或导演,都构思过给睡眠者插播精心设计的做梦程序这样的情节。但是,这种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技术应用到人身上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无论在宗教还是伦理上都有阻力。自知是人性的条件,知人则是对人性的规范。⑨[美]弗朗西斯·福山:《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第98—99页。
生物技术则不一样,除了克隆与基因编辑可能引发人道问题,因而备受瞩目外,本文特别关注体外生殖与寿命延长这两种现象可能带来的道德困境。在自知的基础上,才能推己及人,即把人当人而非当物(工具),即由知人而形成伦理意识。
听起来无比刺激,而且它的确提出了一些颠覆性的哲学问题,如身心同一性是否必然,以及自然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及其价值地位的判定,等等。等待或者慢节奏会成为生活的常态,价值创造的动力自然也就减弱。
而渐进的改造才是问题的要害,它可能是不可逆的。它的优点就是可以帮助部分丧失直接生育能力的人,获得其生物学意义的后代。
不管依哪个定义,判断人性变化与否的标准首先是自我认同的能力,包括自我意识以及欲望的感知与表现,还有由此派生的与同类相处的社会态度。作为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的家,将不复为家。如果这批作为人的产品自我意识清楚,而又体格智力超人,但道德感有缺陷,那无论对他们本身,还是对自然人类而言,都绝非福音。这种关系在其他哺乳动物那里也一样,但人的知或觉,能从中体验到亲情。
自我既是欲望的主体,也是责任的主体。即便今日社会福利可以承担老人晚年的生活成本,它也不能取代被亲人关爱的慰藉。
有人物,于是有人物之性。同时,人类技术能力未知的变化,也给未来的判断增添变数。
即便其如当今毒品那样屡禁不绝,但也不会泛滥成灾。生与育不可分割,没有养育的生是没有完成的工程,而养育就是在双亲操持下完成的过程。
留言0